新闻中心

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培养高质量人才

发布日期:2024-09-09 21:10:10浏览次数:

     共同打造标杆活动,写好共同体品牌文章。截至目前■■■■,学校已成立6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培养高质量人才

  共同打造标杆活动,写好共同体品牌文章。截至目前■■★■★■,学校已成立6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例如■◆◆★◆,学校在全国商业行指委■◆■◆、中国商业联合会的指导下,与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数字商贸流通与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的指导下★◆◆◆,与火山引擎科技有限公司(抖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数字商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共同拓展国际合作项目,写好行业产教融合国际文章。我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关键组成■★★◆★。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发展应当立足于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依托我国的产业优势◆★■■,通过与海外高校◆★◆、职校及企业深化合作,丰富共同体成员组成★◆■◆★,开展项目活动,提升共同体的海外合作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敢于和善于参与全球竞争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022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被作为11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之一。2023年8月,首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江苏常州成立■★★◆★。

  共同提升协同发展能力■★★★,写好产教融合创新文章。参与共同体建设的各方通过建立健全协同发展机制,瞄准专业和产业需求★★■★,共同创建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实验室、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争产出一批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推动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高校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紧密协同。

  创新拓展◆◆“应用面◆★”。参与共同体建设的各方在把握需求点和关系线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拓宽产教融合应用面★◆◆◆■◆,有效协同、统筹各自的核心需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消除融合的显性和隐性壁垒,打通■■“断头路◆★◆■★”,增强合作能力,创新拓展合作和应用的场景◆★★★,构建新型示范模式◆★。

  共同开展校企联合育人■◆★◆,构建产教融合“项目库”。共同体应着力建设科研项目和实践项目■★◆,瞄准高校、职校和企业三方的共通点,开展三方联动的项目活动。一种可能的模式是■★■,以实践推进研究,由企业提供真实的项目主题★◆,普职学生共同成立实践小组,在学校和企业导师组指导下共同体验未来工作实景★■★■◆★。另一种可能的模式是,以研究助力实践,由企业提出发展问题,普职师生与企业形成科研小组进行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通过高校—职校—企业三方联动,努力做到实践有真景、研究有真题、成果有真用◆★◆◆■★,达到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的目的。

  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构建产教融合“知识库◆★◆”。参与共同体建设的各方需要通过建设虚拟教研室,共同开展专业基础课程类◆★◆◆★■、实务类、思政类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在把握科研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和行业产业领域最新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推进包括但不限于教材编写、在线课程共享、双师课堂◆◆◆■■、案例库建设以及前沿动态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库”建设。

  精确链接“关系线★◆◆★”。参与共同体建设的各方需要通过互动与反馈,将各自的诉求点耦合成关系线◆★■,探索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丰富的人才供给和发展体系◆◆,增强服务行业产业的适应能力◆■,提升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潜力。关系线的建立★★◆★,不仅需要捋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同时也需要填补◆★“四链”之间的鸿沟◆■★■◆,使其有机融合在一起。

  共同开展协同培养工作★★◆◆,构建共同体★◆◆■★“人才库”。学校致力于强化与各类行业协会的合作。一是推荐教师参与业界权威会议和师资培训,包括大商所衍生品高校师资培训、国际期货大会、期货分析师大会等,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二是邀请行业专家进课堂,将行业专家聘为专业硕士项目的课程讲师和兼职硕士导师,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匹配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提升专硕培养质量。三是推荐学界专家入选大商所◆■◆★◆■、中期协等机构的讲师库★◆■★◆■,进一步厚实共同体★■■◆★“人才库◆★◆”的资源储备。

  共同开展协同培养工作,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库”。共同体通过打造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实践教师队伍,实现教学培训资源共享★■、校企师资互聘★■★,共建高水平“双师”队伍。企业加大实习和就业岗位的供给■◆◆★◆,高校加大企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共同体人才学历和能力双提升,共同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蓄水池。

  共同打造标杆活动,写好产教融合品牌文章★■★◆■。高校◆◆◆★★、职校和企业三方联合开展活动,持续挖掘产教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以大赛为抓手,共建实践合作基地。“赛学研用”相结合◆★◆★,旨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进而形成数字商业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品牌活动。这一举措不仅将增强共同体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将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打造新示范★◆■★◆■、探索新路径、树立新标杆。

  协同构建“共同体”。参与共同体建设的各方需要有机协同,扩容参与主体和成员单位■◆◆★■■,拓展多维应用面◆■★■★,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方的利益和责任高度统一■◆★★◆,共赢目标一致,明确不足◆★★■、推动发展、探寻前沿,努力实现合作共赢和长效发展◆◆。

  精准把握★★◆◆“需求点”■★。行业产教融合的过程不仅涉及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相互作用■◆,同时还涉及知识、技术、项目、人才等多种要素的相互协调统筹。参与共同体建设的各方应当充分挖掘相互间的诉求点,甄别真实诉求★★★◆、急需紧迫需求、深层次需求和战略性发展需求■■★◆,以此为着力点,发挥比较优势,奠定共同体深度融合和整体联动的基础。

  共同开展校企联合育人,构建共同体“项目库■■”。2015年★★■■★★,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创立了“投资分析师摇篮计划”项目◆◆。该项目从企业实际问题出发,邀请校内外导师,对学生开展金融建模、量化编程■★■◆、投研报告撰写等系列培训,并将培训成果向行业开放共享★◆,优秀学员被推荐至国内外金融机构实习和工作。同时,学校与项目成员单位在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科学研究等方面深化合作■■■,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参观首钢京唐公司冷轧车间★★,向技术人员了解生产细节。王铭娴 供图

  共同提升协同发展能力◆■★,写好共同体创新发展文章★★。学校以实际应用需求为引擎★◆■★★◆,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面向行业和企业的紧迫性、前沿性与颠覆性问题,开展协同攻关,共同建设创新人才团队、打造创新成果。例如■■★◆,学校与山东港口集团共建“中国企业案例研究基地”,通过★◆★◆★“名企+名家”的合作模式,组织高水平专家学者深入行业企业◆★■◆■★,挖掘独具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共研共创水平高◆■、质量高■★、学理含量高的重大企业案例★◆■★,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有利于克服单一企业与单一院校合作的局限性,依据产业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推进产业链■■◆■、教育链、知识链与人才链的有机融合。

  近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注重发挥高水平高等院校的引导效应和支撑作用■■■,主动对接龙头企业和职业学校★★◆■◆◆,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财经类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共同体建设路径。

  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构建共同体“知识库”。2017年以来★◆★■,学校的中国金融学院与中粮期货合作★◆◆,共同开展教材■◆◆■、教学案例和教学内容的联合开发,共同组建虚拟教研室,创新构建人才培养的■■★“知识库”。该学院邀请中粮期货、兴业证券■■★★■◆、联合资信等公司以及业界专家,累计开设6门研究生实务学分课程,涉及商品期货与期权、场外衍生品、企业信用评级与信用风险管理、金融科技、股票量化投资等量化金融前沿领域。

  共同拓展国际合作项目◆■◆◆■★,写好共同体“外”字文章。学校利用暑期国际学校,开设国际化跨文化类课程■★◆◆■★,并探讨全球治理领域的新兴话题。同时,邀请商业领域的杰出企业家讲授专题课程◆■◆★,在推动通识教育体系建设的同时★■★■◆◆,引导学生以全球视野思考国际问题,将“国家自信”与“家国情怀”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暑期国际学校向共同体的各类参与单位开放,共同体成员可依托学校的平台,共享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推进多方深入交流与合作。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14-2020 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K8凯发官方网站,凯发国际·(中国)官方网站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黑ICP备13000448号-1